扫扫,关注微信
一、市场回顾
【股指表现】
全周,各主要指数表现为:中小板指数涨1.3%,上证50涨0.27%,创业板指数上涨0.15%,沪深300上涨0.09%;其余指数中,上证指数跌0.3%,中证500下跌0.59%,深圳成指与上周持平。行业方面,根据中信二级行业分类,涨幅靠前的板块有建筑设计及服务、酒类、半导体、食品类、油服板块,分别上涨6.46%,5.13%,5.04%,4.47%,4.19%。跌幅靠前的板块有互联网媒体、酒店餐饮、文化娱乐、增值服务,计算机软件,分别下跌6.51%,6.07%,5.49%,4.72%及4.04%。
【资金流动】
本周,北上资金净流入81.48亿元,如果从上周周二开始算起,截至今日,北上资金在9个交易日共净流入166.95亿元,期间仅有三天净流出,流出金额皆小于20亿元。截止上周5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9822.03亿元。本周北上资金主要流入食品饮料、房地产和汽车,流出板块为家电、建材和医药。
【A股估值】
上证50PE(TTM)为8.62倍,接近10年来最低值6.94倍,上证综指PE(TTM)为11.75倍,沪深300PE(TTM)为11.08倍,中证500PE(TTM)为24.92倍,近10年最低市盈率为16倍。
从PE角度来看,申万二级行业中,保险、煤炭开采、房地产开发、高速公路、港口等当前PE所处历史分位数较低;铁路运输、机场、计算机、化学制药、饮料制造等当前PE所处历史分位数较高。
二、宏观经济数据
【3月PMI指数】
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所示,3月份,制造业PMI为52.0%,比上个月回升16.3个百分点。我国疫情防控严而有效,3月各地生产生活有序恢复、企业复工复产明显加快,故制造业PMI指数较上月出现了大幅的回升。但3月份采购经理指数回升至临界点以上是2月份大幅下降后的反弹,更多反映的是一半以上的调查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比上月有所改善,并不能代表我国经济运行已恢复至正常水平。本月主要特点:一是市场供需有所改善,企业采购环比增加。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4.1%和52.0%,比上月回升26.3和22.7个百分点,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2.1个百分点,显示制造业产能有所恢复。采购量指数为52.7%,比上月回升23.4个百分点,企业采购活动较上月活跃。二是政策效应逐步显现,企业预期有所回升。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.4%,比上月回升12.6个百分点。其中,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、医药、专用设备、汽车、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制造业均高于平均水平。三是新动能恢复较快,高技术制造业PMI高于总体。从重点领域看,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为55.8%、54.5%和52.0%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PMI高于制造业总体3.8个百分点。四是不同规模企业均有回升,大型企业复苏相对较快。大、中、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.6%、51.5%和50.9%,比上月回升16.3、16.0和16.8个百分点。从市场预期看,大、中、小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5.5%、52.5%和54.0%,高于上月11.2、12.5和16.6个百分点。且虽然3月份制造业PMI大幅回升,但调查结果显示,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,本月反映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.7%和52.3%,比上月上升2.6和4.1个百分点。从外部环境看,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,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,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严峻挑战。3月份我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6.4%和48.4%,虽环比有所回升,但处于较低水平。
3月份,非制造业商业活动指数为52.3%,比上个月回升22.7个百分点。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触底反弹,服务业总体回暖、建筑业生产加快恢复。
【1-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情况】
据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,2020年1-2月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4107.0亿元,同比下降38.3%。中国国家统计局解读中提到,1-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:一是工业生产销售显著下降。为有效防控疫情蔓延,今年全国春节假期延长3天,20多个地区推迟10天开工复产,企业正常生产时间普遍大幅压缩,同时2月份复工复产企业受各种因素制约,生产水平尚未恢复正常,导致企业生产销售均出现明显下降。二是成本费用上升挤压利润空间。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未恢复正常,但用工、折旧等成本及各项费用刚性支出不减,同时防疫成本却在增加。1-2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4.19元,同比增加0.85元。三是工业品价格下降。1-2月份,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.2%。重点支柱行业产品出厂价格不同程度下降,如化工下降4.3%、煤炭开采下降4.1%、电子下降2.2%、电力下降0.9%、汽车下降0.6%。四是绝大多数行业利润下降。1-2月份,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,37个行业利润下降,其中,电子、汽车、电气机械、化工等重点行业利润分别下降87.0%、79.6%、68.2%和66.4%。
三、政策解读
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,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。在宏观政策方面,中央首次提出“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”,来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。
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,1-2月经济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的国内内部经济承压。前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4107.0亿元,同比下降38.3%。而随着海外疫情的快速恶化,外需下滑与全球产业链受阻或使经济在二季度继续承压。3月26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也提出了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”的判断。
此次政治局会议定调指出,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。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,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,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,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。这是疫情以来,中央首次提出要“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”。考虑到2019年的赤字率为2.8%,这或意味着今年的赤字率有可能突破3%。
中国历史上曾有两次发行特别国债。首次是在1998年,财政部向四大国有行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,所筹集资金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,化解不良资产,提高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。第二次是在2007年,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,作为中投公司的资本金,减轻央行的流动性对冲压力。日本、韩国、智利、阿根廷等国家都有特别国债发行的案例,主要用于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、金融危机或主权信用危机的对冲等。
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总需求水平偏低、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的特点,防范广义信贷收缩风险尤为重要。发行特别国债可增加全社会的广义信贷,弥补疫情阶段的商业贷款下降,有助于保持广义信贷增长的基本稳定。凭借政府信用发行低成本、长周期的特别国债是为收支缺口融资的最佳方式。
预计特别国债或主要用于基建补短板,在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强基建对稳定经济的作用,以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和就业压力。在客观上,发行特别国债有助于缓解财政压力,间接地助推政策在其他领域落实,如疫情防控、企业减税降费、地方转移支付等。
从此前的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历史来看,特别国债发行需由财政部提出议案,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,比赤字率调整等需要在全国“两会”上决定的事项更为灵活。发行特别国债将会为稳定经济和主体预期起到关键作用。
四、市场展望
近期在美联储和各大央行的共同干预下,短期市场流动性得到了缓解,大宗商品原油在减产预期下出现较大的回升,资本市场也开始逐步企稳,A股波动性进一步收窄,换手率进一步降低,我们认为A股逐步企稳筑底。
趋势上看,疫情在海外的扩散仍然是左右资本市场的重要变量,目前尚未见到拐点迹象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,中国难以独善其身,特别是对加工出口类企业将造成较大的冲击。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影响,财政货币政策开始加码,3月27日政治局会议定调政策更加积极,使用了“适当抬高财政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,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,引导贷款利率下行”这些新表述。周五收盘后央行发布消息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,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,进步释放流动性。
总体上讲,市场流动性不断好转起来,A股和港股经历前期的快速下跌,估值比较便宜,目前上证50市盈率8.6倍,恒生中国企业指数6.9倍,落实到具体标的有的国企只有四五倍的PE ,业绩也有10%增长,股息不少有6%,估值看有些股票是近10多年来相对底部区域,指数下跌空间有限。
行业配置上,我们建议大家重回均衡配置,聚焦三条确定性的配置主线:
1、货币宽松的背景下,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概率提升,低估值金融地产有望获得超额收益。
2、政治局会议提到“适当抬高财政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,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”意味着基建继续加码,预计二季度基建复苏有望超市场预期,建材水泥估计有望获得资金追捧。
3、公共开支增加带来主题投资机会,政务、医疗、教育信息化、卫生保健的投入力度加大。
根据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之规定,请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:
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,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,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。
管理人等相关机构和人员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基金未来实际表现,证券投资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
我已阅读并接受此认定书 进入网站